(封面图片来源:CFP)
经济观察报 记者 种昂 济南报道 “‘谁说国有企业搞不好?’我们用实际行动向总书记、向全省人民交出了一份亮丽的重汽答卷!”2023年8月28日下午15时,在“中国重汽改革重组发展五周年”大会上,当谭旭光再次站在台上,面对着数千名领导干部与职工代表时,第一句这样说道。
山东重工集团董事长、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谭旭光 受访者供图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五年前的9月1日,谭旭光曾面对着相似的场景。彼时,他刚刚被任命为中国重汽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,面对中国重汽干部职工说出了“我回家了”的开场白。
2018年,正值全国开展第二轮国企改革的热潮。时代的命题、政府的嘱托、企业的现状倒逼谭旭光上任伊始便发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改革“风暴”。
这五年,谭旭光在中国重汽的时光可谓波澜起伏。随着一轮轮改革走向深水区,数万人的“铁饭碗”“大锅饭”被砸破,存续多年的腐败链条被逐一斩断,动了别人“利益”的谭旭光不得不面对着来自企业内部、供销体系以及社会上的诸多非议、指责。
可“谭大胆”改革的决心不为所动,“国企改革,很简单,也没啥新招,关键是看改革措施能否执行到位,敢不敢去撞击矛盾”。
历经一轮轮改革,顶住多方阻力,闯过重卡行业“历史最差的一年”,如今的中国重汽在行业低谷期完成了惊人的跨越——销量、市场占有率从国内第三跃居到行业第一。
国企改革没有终点。此时此刻,谭旭光又将带领中国重汽驶向何方?
砍掉地产:心无旁骛攻主业
特殊的时点,相似的场景,谭旭光感慨万千。“中国重汽风风雨雨走过的这五年,既有艰难险阻的磨砺,又有惊涛骇浪的考验;既有起伏跌宕的斗争,又有浴火重生的涅槃……”
都说国企改革必须要经历“刮骨疗毒”的剧烈阵痛。所幸, “阵痛”后的中国重汽让谭旭光感到欣慰——这是“中国重汽改革重组发展的五年,是新旧动能转换的五年,更是创新成果迸发的五年”。他也兑现了当初立下的誓言,“用3-5年时间,将中国重汽打造成为中国第一”。
而这一切,还要从5年前说起。
山东汽车产业整合源于2009年山东重工集团的组建,但关键的一步在于2018年。8月30日下午17时,山东省政府第16次常务会议通过了济南市委市政府的报告——任命谭旭光兼任中国重汽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,开创了山东重工对中国重汽先整合后重组的模式。
身挂山东重工、潍柴集团和中国重汽帅印的谭旭光,在接受任命的那一刻就表示,“发展中国重汽是山东省委省政府交给我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,也是我人生中又一次艰巨而神圣的挑战。”
当时,正值全国新一轮国企改革刚刚启动,谭旭光深知,此次重返之路必定崎岖难行。
1998年上一轮国企改革时,谭旭光被任命为潍柴厂厂长,在就职演说时向潍柴职工“约法三章”。2018年站在中国重汽干部职工面前,谭旭光说道,“二十年后的今天,我和新的团队也向中国重汽的全体员工做出同样的承诺——‘坚持原则,敢抓敢管,不作老好人,不当太平官;扑下身子,真抓实干,为企业干实事,为职工办好事;以身作则,清正廉洁,要求职工做到的,我们首先做到,不允许职工做的,我们坚决不做’。”
谭旭光人称“谭大胆”,此次操刀中国重汽改革,依旧保持着他大刀阔斧的作风,上任当天就在大会上斩钉截铁地宣布了第一项决策——砍掉房地产业务,聚焦重卡主业。
“凡是成功的企业,一定是心无旁骛攻主业。很多次地方政府在潍柴投资时,想给潍柴批地搞房地产,都被我回绝了,我要把发动机卖的比房地产还挣钱。我听说,中国重汽的房地产是个品牌,我马上考虑尽快把他卖掉。为什么,因为我不懂。”谭旭光直言,“一家企业干主业都不挣钱,配上商业用地后,靠房地产挣了钱,核心竞争力一定是零!”
原来,这家老牌国企多年来还有着房地产、医院、幼儿园、物业等一大堆辅业,患上了“主业不精”“辅业过多”“包袱沉重”等国企通病。其中,地产业务体量最大、占用资金最多。
“重汽地产干了10年,占有100多亿的资金,中国重汽上市公司贷款只有50多亿,整个集团170多亿。好的年份,地产挣了1个多亿,不好的年份只有98万元;而100亿元的资金,存在银行里能挣2个亿,放贷也能挣6个亿。如果再发生一场经济危机,企业会有多大的经营风险?”谭旭光向经济观察报表达了他的看法。
2020年4月底,中国重汽集团将所有地产业务以48亿元的价格转让给中国房地产巨头碧桂园,标志着这家重卡国企全面退出房地产业务。
如今,连地产龙头碧桂园都陷入债务危机,中国重汽却因及早退出,规避了风险。
力推改革:导入市场机制
上任的前几个月,谭旭光像一位修车的老机师,四处找寻这个老牌国企在换挡提速中存在的杂音、潜在的隐患和深藏的积弊。
老龄化严重是国企一大通病。仅中国重汽卡车公司55岁以上职工就多达600余人,其中一线职工430多人,管理干部170多人。整个集团在改革前中层干部平均年龄达50.1岁。
谭旭光还发现,中国重汽存在“人员过多、人浮于事”“整体结构极不合理”的现象。截至2018年底,中国重汽的用工总数是4.21万人,总人数是一汽青岛解放的近两倍。其中,管理人员5235人,营销人员1993人。而潍柴发动机板块年销售收入同样是600多亿元,职工总数不足1.7万人,管理人员只有1000人。
谭旭光常常深入一线倾听基层职工的心声。部分职工提出,国企收入分配存在“大锅饭”“平均主义”现象,工人的工资差距很小,干多干少一个样,干好干坏一个样。比如,技师每月补助只有100元,高级技师也仅为150元补助。奖励标准十多年不变,早已与市场脱轨,几乎起不到激励作用。
有的反映,“派遣工日常劳动量过重,长期无法转正”,而有些通过“走后门”进来的正式工却躺在“大锅饭”“铁饭碗”的保护下只干轻活,“派遣工转正,明码标价要给领导送钱”……直面一线职工的吐槽,谭旭光忍不住震怒连连、拍案不止。
“发展生态不良、法人治理结构混乱、人浮于事、论资排辈、干部老化、职位繁杂、包袱沉重……”凭借主政国企的多年经验,谭旭光做出诊断——中国重汽的沉疴痼疾正是二十年前遗留下来的病患,在上一轮国企改革中就应该去除的。
谭旭光在改革动员中告诫员工,重型汽车与固定资产投资密切关联,是一个周期性强、竞争充分的行业。“如果在行业景气的时候不下决心把‘残’和‘缺’解决,下一次经济危机中可能就会彻底完蛋!”
面对一线职工迫切的改革呼声,谭旭光首先启动了“三项制度”改革(人事制度、劳动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),激发企业内部活力,重塑“干部能上能下、人员能进能出、工资能高能低”的市场化机制。这是1998年上一轮国企改革的利器。只有这样,才能使其“成为一个充满活力、运行高效的有机整体,无论多大的经济危机都能扛过去”。
从2019年1月开始,中国重汽启动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事调整——此次竞聘总共涉及所有65个二级部门、279人次,彻底打破论资排辈的旧有制度,通过公开竞争选拔中层干部。
两个月后,中国重汽公布了第一轮改革的成果:2018年8月底,中国重汽原有中层干部329人,现在是228人,同比下降30.7%。其中,正部级之前是92人,现在是69人,减少23人;副部级之前是237人,现在是163人,减少74人。
“竞争上岗不等于一劳永逸、永远不变,下一步每个人都将在工作中时刻接受考验、接受监督、接受考核,每年将按照KPI考核结果进行优胜劣汰,循环式优化干部队伍。”说起这次人事制度改革,谭旭光对众多干部职工说道。
同时,中国重汽将派遣工和合同工的转换通道全面开放,一视同仁,包括劳动条件一致,不能歧视性地让合同工干轻活,让派遣工干重活;劳动待遇一致,实行同工同酬,按照市场化规则,收入只与个人能力和业绩挂钩;考核标准、晋升标准完全一致等。
针对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现象,中国重汽打破了论资排辈的平均主义,完全以业绩论英雄,人员收入差距陡然拉大。
“企业不怕给干部职工高工资,就怕收入高了不能创造高价值”“我不是你们的老板,我们共同的老板是客户”“什么叫市场?市场就是战场,市场就是命令,市场要求我们所有人必须遵循和服从”……谭旭光总结道,“国企改革,很简单,也没啥新招,关键是看改革措施能否执行到位,敢不敢去撞击矛盾”。
斩断利益链:当年省下50亿利润
有人说,成功的企业各有各的理由,倒闭破产的原因却如出一辙——管理的失效。掌舵国企二十年的谭旭光深知此道,为了堵住失血点,他一上任就收紧了中国重汽的成本费用支出。
2019年前4个月,中国重汽差旅费、接待费、办公费等,与2018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123%、77%、51%,其中行政接待费全部归零。此前中国重汽的差旅费约1.8亿元,接待费约0.6亿元。
2019年上半年,中国重汽集团净利润31.4亿元,其中26亿元是国企改革节省的各种成本。“如果没有这场改革、没有从采购等方面压缩成本,上半年中国重汽可能只有5个亿的利润,如果再跑冒滴漏一些,很可能就会陷入亏损的边缘。”
谭旭光还发现,中国重汽4500家零部件供应商中,235家是独家供货,2000多家是重复的。从2019年开始,中国重汽尝试改革供应商体系——供应商数量从4500家降至4000家,单一供应商被完全消灭,2020年供应商数量再减1000家。
谭旭光说,“改革成败取决于敢不敢向‘惰性’亮剑、向‘腐败’亮剑。流出去的是利益,留下来的是利润。”2019年中国重汽通过降低各种成本、费用,就节省下50多亿元。
据统计,中国重汽五年来采购降本累计贡献270亿元;办公费、接待费从2018年的1.5亿元,“拦腰式”降到2022年的3406万元,降幅77%,累计节省3.4亿元。
改革斩断存续多年的腐败链条,砸破数万人“铁饭碗”,调整数千人工作岗位的同时,也让各种矛盾的焦点指向谭旭光本人。有人曾跟谭旭光感慨,“老谭啊,你干潍柴董事长十多年没有一封举报信,可来了中国重汽不到一年,已有上百封了。”事实上,在中国重汽改革中,企业内外的非议之声始终不绝于耳。
谭旭光自知史无前例的改革必然会遭遇空前的阻力,公开说道,“我这个人不怕死,我将骨灰盒放在潍坊不如放在济南的英雄山上,我既然来到重汽就做好了各种准备。”
谭旭光兼任山东重工、潍柴集团与中国重汽董事长,外界最关心的是实体资产如何整合,而有着几十起海内外并购经验的谭旭光最在意的却是文化的融合、生态的打造。在他看来,国企发展不能抱残守缺。中国重汽的“残”就是老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,发展生态不良,“缺”的则是激情文化。
“企业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?是收入和利润吗?我认为不是,收入和利润只是结果和表象。是业务和产品吗?也不是,业务和产品都是有时限性的,也是会变的。企业的内核,归根结底是文化、是精神、是基因,只有文化是生生不息的。我的目标就是将中国重汽打造成一支钢铁团队、虎狼之师。”
赴中国重汽上任的第一天,谭旭光就组建了融合办公室,互派干部学习交流,并全面导入潍柴“客户满意是我们的宗旨”的核心价值观、“不争第一就是在混”的激情文化、“一天当两天半用”的效率文化、“干就负责做就到位”的执行力文化……激发国企干部职工积极性。
改革虽难,但谭旭光毕竟有过成功的经验,“改革工作不成功核心就是领导干部思想不一致”,所以改革的重点指向各级管理干部。
有一次,谭旭光在基层视察时,看到生产车间办公室均配有沙发,立即下令把生产一线办公室的沙发通通“砸掉”。“办公室不是让人享受的地方,车间主任是生产一线的头雁,只有转变作风,走出办公室,现场解决问题,为职工作出表率,才能提高工作效率、干出高质量的产品。”
此后,谭旭光要求在集团层面,要建立高效透明化的集团总部,不仅要取缔所有领导干部办公室的沙发,还要把封闭门变成透明玻璃门,随时接受大家监督,更是在新建成的未来科技大厦全面推行敞开式大厅集中办公。
在他看来,国企改革的关键就是要全面建立起敢想敢干、善打胜仗的团队文化,建立起以上率下、带头冲锋的干事作风,建立起重奖重罚、能上能下的刚性机制,才能爆发出强大的执行力、战斗力、生命力。
经历了一系列如堵住“失血点”、导入市场机制、塑造新文化的改革,中国重汽开始换挡提速。
逆势登顶:从第三升至榜首
果然,如谭旭光所料,2022年改革中的中国重汽就与一场空前的行业危机突如其来。
这一年,因受经济增速放缓、各地新冠疫情复杂多变、物流不畅等因素影响,中国重卡市场遭遇“历史最差的一年”,企业业绩普遍大跌一半以上。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,全国2022年重卡销售约67.2万辆,同比下降51.8%。
但与此同时,随着一轮轮国企改革效应的释放,去除积弊的中国重汽焕然一新。
截至目前,中国重汽干部总数从1597人降到1142人,降幅28.5%;平均年龄由46.1岁降到40.7岁,其中“80后”占比从27.3%提升到73.3%;本科学历以上占比从82.8%提升到96.7%,干部队伍更加年轻化、专业化、国际化。
中国重汽研发投入占比从2018年的2%,翻番到2022年的4.3%,五年研发投入126亿元,是前15年的总和。研发人员从2018年的1102人,增长到3936人,增长近3倍,其中博士从9人增长到83人。
中国重汽全面推进市场化考核,舍得重奖,敢于重罚,以结果为导向,以业绩论英雄。渐渐的,激情文化重塑了干部职工的精气神,一支高素质、年轻化、有激情的管理团队日渐形成。
可是,改革3年之后,严峻的考验来了。这是检验国企改革成果的最佳时机。
如何在弯道超车、在逆势翻盘,谭旭光定下了“绝不做低端产品、绝不走低端路线、绝不搞低价竞争”的原则,他另辟蹊径,选择全力发挥大集团协同效应夺取市场。
中国重汽开创出“大集团协同创新+产业链链合创新+产学研一体创新”的模式,构建起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全链条的生态圈。
中国重汽一位市场部负责人介绍道,山东重工有着全系列发动机、车桥、变速箱等重卡核心零部件,还有着各种工程机械业务,能与中国重汽在动力总成、重卡整车以及工程机械等各层面产生协同效应。
重组中国重汽后,上游潍柴发动机,向终端输送成熟的科技成果;中国重汽承接上游技术优势变现为市场优势。如,潍柴研发出的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2.28%柴油机和54.16%天然气发动机配套在中国重汽重卡上,使得中国重汽获得了强动力、低油耗、高可靠性等技术领先。这正是当下市场追捧的热点。
此外,潍柴全系列发动机帮助中国重汽开发出全系列商用车,使其能够在42个细分市场、120个应用场景实现全覆盖,逐一实现市场突破;山推、山重建机与中国重汽在工程机械诸多产品实现取长补短;技术联合开发也助其重塑黄河品牌,推出全球首款风阻系数0.349的新一代自主高端重卡、中国首款氢燃料发动机高端“雪蜡车”……
“资源共享+协同作战”还体现在企业多个部门之中。中国重汽将国内市场划分出12个“战区”,率先探索战区作战模式、联合空降模,由主要领导挂帅,联合技术、工程、质量、市场等组成一个个跨兵种联合作战单元走出办公楼、直接奔向一线,收集客户需求、掌握市场痛点,回企业配置资源、定向研发,从速解决难题。
“不同于轿车,重卡、工程机械作业环境千差万别,实际需求也不尽相同。只有快速了解需求、快速反应解决难题,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快人一步。”上述市场负责人说道,产业协同就是最大化综合利用资源的能力,中国重汽在市场中实现了由“卖产品”向“卖解决方案”的转变。
销量是技术、产品、机制、管理、服务、文化等企业综合实力的显现。2022年,在牵引车市场,中国重汽市以占率31.7%,夺下行业第一的位置;自卸车市占率16.8%,升至第二;载货车市场占有率15.5%,提升5.6%;专用车市占率12.9%,提升2.8%。中国重汽旗下高端品牌汕德卡,在高端牵引车市场市占率39%,单一品牌行业第一。
国内市场低迷,中国重汽就充分发挥海外市场的传统优势,用外循环平抑内循环。2022年出口重卡8.85万辆,同比增长63.8%,连续18年保持行业出口第一。在与国际巨头正面交锋中,出口高端产品占比由2018年的2.7%,提升到现在的32%。出口收入占比从2018年的15.4%,提升到现在的51.2%,成为支撑整个企业的重要支柱。
出乎业界预料,在2022年重卡行业“历史最差的一年”,中国重汽弯道超车、逆势登顶,重卡销量和市占率从长期第三跃居国内第一,其中市场占有率从重组前的16.5%提升到2023年上半年的26.6%。2023年上半年,这两项指标仍稳居榜首。中国重汽在市场低迷期与回暖期均能经受住考验,并非昙花一现。
中国重汽集团在2022年行业低谷期逆势登顶,销量从全国第三跃居榜首 受访者供图
百年重汽:唯有改革才有未来
回顾这五年的经历,谭旭光一时难掩澎湃的心潮,但他此刻还有一个更大的愿望。
诞生于1930年的中国重汽集团,到2030年就要成为一家百年企业了。他在思索如何才能让它青春永驻、百年长青。
谭旭光麾下有众多百年品牌,德国林德液压、法国博杜安大缸径发动机、意大利法拉帝旗下诸多游艇……它们均经历了巨额亏损、濒临破产的危机,正是谭旭光将其重组、挽救。
事实上,中国重汽在1998年也曾经历一次破产重整,上一轮国企改革的不彻底积累至今形成了阻碍发展“残”与“缺”。
谭旭光语重心长地告诫干部职工,“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,我们没有任何的退路,改革、二次改革、将改革进行到底,是唯一的选择。”
面向百年,谭旭光为中国重汽制定出更宏伟的发展目标——建设屹立不倒、世界一流的全系列商用车集团,2030年全系列商用车销量力争再翻一番,营业收入力争突破3000亿元;打造站在行业巅峰、备受全球尊重的科技型强企,研发投入要在高位增长的基础上再翻一番,占比达到6%-8%;擦亮中国智造迈向高端、走向世界的最亮丽名片,构建更加均衡畅通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,2030年出口收入力争突破1000亿元;构筑最吸引人、最激发人、最成就人的超级“梦工厂”。高质量引进人才,研发人员要从现在的不足4000人,突破到万人规模,博士和全球高端人才要翻番增长,突破到500人。
他畅想道,“百年的中国重汽将是一个崇尚奋斗、双向成就的最美舞台,将是一个百花齐放、百家争鸣的全球大家庭,将是一个同心相连、命运相系的价值共同体。百年重汽,人人都有机遇、人人皆能出彩、人人都是主角!”
如何实现这些,谭旭光说道,“历史证明,改革是不断战胜危机的成功法宝,是我们永不褪色的精神内核,唯有改革才有出路,唯有改革才有未来!”
关键词: